如何修持佛法

作者: Joan Hall
创建日期: 5 二月 2021
更新日期: 28 六月 2024
Anonim
佛法ABC:日常生活如何修持正念?(上)
视频: 佛法ABC:日常生活如何修持正念?(上)

内容

佛教是一种精神传统,起源于 2500 多年前的尼泊尔。今天的佛教有几种潮流。虽然不同方向的做法不同,但这些做法的基础和目标是相同的。佛教的基本原则是一切众生都会受苦,但如果你按照仁慈、布施、开放的原则生活,你就可以摆脱痛苦并拯救他人。

脚步

第 1 部分(共 4 部分):四圣谛

  1. 1 努力结束痛苦。 佛教的教义是基于所谓的“四圣谛”。四圣谛的思想是,苦是任何众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但可以通过中断生死轮回来停止苦。菩萨四大谛就是从这个观念中导出来的。这些真理可以帮助你结束痛苦。
    • 第一个崇高的真理是关于痛苦的真理。
    • 菩萨的第一愿是救度众生离苦愿。
    • 在佛教中,苦不仅是指一切众生的肉体痛苦,也是精神上的痛苦。
    • 止苦的关键是证得涅槃,这可以通过遵循八正道(也称为中道)来实现。
  2. 2 按照八正道生活。 一般来说,佛教的两大支柱是四圣谛和八正道。四圣谛可以理解为佛教信仰的基础,而八正道就是建立在这种信仰基础上的一套规则和实践。生活在八正道包括以下内容:
    • 正确的言语、行为和生活方式。所有这一切都只有通过按照五诫生活才能实现。
    • 正精进、正念和定力。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冥想来实现。
    • 正见与正意。这来自于修习禅定、培养觉知和按照五诫生活。
  3. 3 试着摆脱欲望和执着。 第二个圣谛说,我们所有痛苦的原因是我们的欲望、无知以及对快乐和物质财富的渴望。这就是为什么相应的菩萨戒(bodhichitta)是除掉欲望和执着的承诺。
    • 佛教徒不相信摆脱痛苦和欲望是容易的。这项任务需要几辈子的时间,但遵循八正道可以更接近涅槃。
  4. 4 继续探索。 第三个崇高的真理是痛苦可以停止(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)。要结束痛苦,你必须学会​​学习、做正确的事情并获得证悟。
    • 菩萨的第三个誓愿是学习佛法以及它如何影响痛苦。
  5. 5 争取涅槃。 佛教的第四个真理与通往苦灭之道有关——也就是佛道。当一个人证悟涅槃时,痛苦就结束了,这意味着痛苦的终结。
    • 要达到涅槃,你必须努力按照八正道生活。

第 2 部分(共 4 部分):遵守五项神圣诫命

  1. 1 避免杀戮。 佛教的五诫并不是字面上的戒律,而是要努力去履行的义务。第一条诫命不杀动物,但可以适用于所有生物,包括人类、动物和昆虫。
    • 从积极的意义上说,这条诫命意味着对所有其他生物的仁慈和爱。许多佛教徒将这条戒律理解为一般的非暴力哲学,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佛教徒是素食者或纯素食者的原因。
    • 与其他宗教不同,在这些宗教中,你会因不遵守戒律而受到惩罚,佛教讲的是这种行为的后果,这些后果将在来世显现。
  2. 2 不要偷。 第二条诫命说,你不应该拿走不属于你和不是给你的东西。同样,这并不被视为完全意义上的诫命,而是为要实践的正确行为提供指导。自由意志和选择在佛教中极为重要。
    • 这条诫命意味着你不能从朋友、邻居、亲戚、陌生人甚至工作中偷窃,它适用于金钱、食物、衣服和其他物品。
    • 另一方面,这条诫命意味着你必须慷慨、开放和诚实。如果可以的话,给予而不是索取并帮助他人。
    • 您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方式来实践慷慨:您可以向慈善机构捐款、志愿服务、组织筹款活动或教育、尽可能赠送礼物或金钱。
  3. 3 避免不良的性行为。 佛教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剥削,修行的人不应该使用自己或他人。该规则适用于性剥削、身体剥削、精神剥削和情感剥削。
    • 佛教并没有说你应该戒除性行为,但它确实说你应该总是带着觉知去行动。如果你要发生性行为,那么只有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发生。
    • 传统上,佛教也不与婚姻或关系中的伴侣发生性关系。
    • 避免性行为不端,实践简单,并满足于你所拥有的。
  4. 4 说实话。 真理和学习是佛教的重要思想,这就是为什么不说谎很重要的原因。这意味着您不得撒谎、撒谎或向他人隐瞒某些事情。
    • 与其说谎和保守秘密,不如试着敞开心扉,说实话,对自己和他人诚实。
  5. 5 不要使用改变思维的物质。 第五诫说,人们应该避免导致意识模糊的饮料和药物。这条诫命与觉知的原则直接相关。你必须在你生命中的每一刻都保持觉知,这意味着觉察到任何行为、感受和行为。
    • 改变思维的物质的问题在于它们会让你困惑,让你忘记重要的事情,让你无法集中注意力,而且它们还会导致你以后会后悔的行为或想法。
    • 改变精神的物质主要是药物、致幻剂和酒精,但这个概念可以扩展到其他精神活性物质,如咖啡因。

第 3 部分(共 4 部分):了解佛教教义和实践

  1. 1 业力和善行的重要性。 业,或业,意味着行动,佛教哲学的大部分都谈到因果法则的重要性。他的想法是,好的行为是由慷慨和同情心驱动的。这些行为会给你和其他众生带来幸福,最终会产生好的结果。
    • 为了在生活中做更多的好事,你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,做志愿者,或者把你学到的东西传授给别人,善待人和动物。
    • 佛教徒相信我们的生命是由生、死、轮回和重生的循环组成的。你所有的行为都会在今生产生后果,但它们也会影响来世。
  2. 2 记住恶行的业力后果。 与善行不同,恶行是由贪婪和仇恨驱动的,它们只会导致不好的结果。尤其是恶业阻止你打断生死轮回,这意味着如果你给别人带来痛苦,你的痛苦就会继续。
    • 导致他人自私和贪婪以及拒绝帮助的行为也被视为不良行为。
  3. 3 学习佛法。 佛法是佛教教学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,因为它描述了您的生活和世界的真实实相。佛法不是一成不变的,你可以通过改变你的认知、做出不同的选择和采取正确的行动来改变现实。
    • “佛法”一词也描述了佛教的一般道路和教义,因此它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生活方式。
    • 要在日常生活中修持佛法,请尝试对所拥有的心怀感激:对所生活的事物心怀感恩,享受生活。您可以通过祈祷、供养和开悟来表达感谢。

第 4 部分(共 4 部分):练习冥想

  1. 1 找个安静的地方。 禅修被认为是佛教最重要的修行之一,因为它使心灵得到理解、平静和寂静,暂时解除痛苦,给予内心平静,并有助于开悟的道路。
    •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让你专注于你的练习,对于冥想顺利进行是必不可少的。卧室或任何其他空房间都可以,没有人会打扰您。
    • 关掉手机、电视、音乐,并尽量消除其他干扰。
  2. 2 舒服地坐着。 盘腿坐在地板上或枕头上(土耳其式或莲花式)。主要是你觉得舒服。如果你觉得盘腿坐着不舒服,你可以坐在膝盖上或椅子上。
    • 坐得舒服时,保持背部挺直,保持头部挺直,并尽量放松背部和肩膀。
    • 将手放在臀部或膝盖上,手掌朝下。
  3. 3 闭上眼睛。 您可以闭上眼睛或稍微睁开眼睛,但是,有些人更喜欢在练习过程中完全睁开眼睛。如果您刚开始学习冥想,那么一定要找到一个舒适的姿势——这很重要——尝试不同的选择,找到最适合你的练习。
    • 如果你想让你的眼睛睁开或稍微睁开,那就直视前方,在离你一定距离的地方找一个固定点。
  4. 4 专注于你的呼吸。 冥想练习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专注于呼吸。你不必以特定的方式呼吸,但你应该关注空气的流动——空气如何进入和离开你的身体。
    • 专注于呼吸非常重要,因为它可以帮助您专注于当下,忘记任何想法或想法。
    • 冥想是觉知和活在当下,专注于吸气和呼气是专注于自己并活在当下的好方法。
  5. 5 让你的思绪流动。 冥想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清除头脑并找到平静。要做到这一点,你必须让你的思想来来去去,而不执着于它们中的任何一个。如果在某个时候你意识到你被某个想法吸引住了,那么停下来,再次专注于你的呼吸。
    • 第一周每天冥想约 15 分钟。之后,您可以延长冥想时间,例如每周增加五分钟。将每天冥想 45 分钟作为目标。
    • 设置计时器或闹钟,以便您知道何时结束练习。

提示

  • 当您学习佛教时,您可能会注意到不同的术语有不同的名称。这是因为佛教有多种流派,它们的文本是用不同的语言写成的。大乘经典是梵文,小乘经典是巴利文。